春风拂过南海之滨不错的配资平台,潮水一波接一波拍打着雷州半岛的岸线,也拍打着越来越多逐梦者的心。
广东海洋大学毕业的王世超选择留下,专注海水稻种植并打造“直达餐桌”产业链;
外出闯荡多年深耕新材料的张媛婷,承接湛江发展机遇选择“带项目回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的陈宗鑫瞄准智能设备,拿着几万块在湛江创业,研发成果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大都市”不再是年轻人创业的唯一选择,一批批“创客”拥抱粤西发展机遇,并在各领域崭露头角,成为湛江这座城市的新标签。
王世超(左三)带领团队积极参与海水稻相关项目。
随着《湛江临港经济区建设总体方案》发布,湛江对接东盟大市场的优势持续扩大,日益完善的交通脉络扇动着腾飞翅膀,地处粤西的湛江,正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和求贤若渴的诚意拥抱人才。
日前,湛江正向全国青年抛出“绣球”。
4月26日,“百万英才汇南粤”2025年N城联动春季招聘活动(成都站)将拉开序幕。活动汇聚优质资源,200多家广东单位参与,提供超过1.4万个优质岗位、超过1万个实习岗位。
湛江雷州市流沙港内,碧海蓝天,数不完的鱼排、贝桩、围网、深罾……南方+记者 张令 摄
读书时就为“粤西”带货
他把海水稻种进梦想田野
湛江近年来着力打造的“新粮仓”,是越来越多青年科技人才创业落脚的希望田野。其中,就有来自河南周口太康县的王世超。
从小在田间长大,王世超对农业并不陌生,心中始终怀揣着“革新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梦想。2011年,他考入广东海洋大学,与南海之滨结下不解之缘。
在校期间,他敏锐洞察到商机:“当时学校在郊区,大家外出购物并不方便,也刚好碰上电商风口,创业就成了很自然而然的事情。”王世超靠电商销售农海产品,为粤西“带货”,逐渐积累起人气与经验。
王世超。
机会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彼时,学校老师找到王世超,坦言在农海产品销售方面面临的“难题”:在遂溪县建新镇种植的200多亩海水稻,因成本高、销路窄而滞销。
就这样,王世超选择迎难而上,开启了海水稻种植、深加工与销售领域的探索之路,一走就是好多年。
海水稻被誉为“盐渍地上的奇迹”。湛江凭借其气候和土壤等独特优势,成为海水稻种植的理想之地。除了促进粮食增产,海水稻还能对原本“寸草不生”的盐碱地进行改良。近年来,湛江陆续出台一系列利好政策,也让海水稻种植赛道越来越热闹,这也是王世超和同行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然而,创业的路并不平坦。从海水稻育苗、标准化种植,到产品包装、渠道销售,王世超一边干一边学。“刚开始我连超市的大米包装都一个个拍下来研究,看别人怎么做。”他笑说,“就是要在生产端和销售端都不落下。”
2018年,王世超参与创办广东海稻红农业公司。然而,现实让他吃了第一记“闭门羹”:“我们当初的定位错了,消费者主食习惯一时难以改变,因口感等因素,对海水稻的接受度并不高,产品销量没有达到我们预期。”
在不断的尝试中,团队找到了突破口——把海水稻定位为健康粗粮,转向方便、深加工产品的开发。
依托“海红香米”等科研成果,王世超带领团队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联合省内外企业,研发出米粉、蛋糕、酒酿、白酒、代餐粉等系列产品。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也随之提升。
如今,王世超团队的海水稻种植面积已扩大到5000多亩,逐步打造出“从种苗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他的梦想,也在湛江起飞。
王世超(右1)与村民交谈,了解海水稻种植情况。
与此同时,王世超还与高校合作,改良品种、降低成本,推动“海红11号”“海红12号”等新品种的推广,并探索AI技术在湿度、盐度精准监测中的应用,让智慧农业真正落地盐碱地。
“不能只做原材料。”王世超说,“只有打通加工、品牌、渠道,才能避免同质化竞争,让农产品真正走进消费者的生活。”他眼中的农业,是融合科技与市场的现代产业,更是年轻人可以大有作为的热土。
“湛江不是我路过的地方,而是我实现梦想的地方。”王世超担任湛江市青年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会秘书长,全心致力于为广大创业青年提供服务。该协会通过广泛的走访和学习交流活动,有效地链接并整合了多方面的资源,为更多“新广东人”带来希望。
湛江红树林。资料图片
谈及在湛江生活的感受,王世超说道:“在湛江生活这十来年,越发觉得这座城市非常宜居,尤其是空气质量相当好,蓝天白云是这座城市的一张‘名片’。”“推窗见碧海、漫步赏红林”的诗意正成为这座滨海城市的日常。
抵押房子研制出新材料
她成功后把项目带回家乡
“刚开始那会儿,就是一个PPT,一个想法,找投资人特别难。”回忆起创业初期,如今深耕新材料领域多年的张媛婷感慨道。
新材料或不起眼,但它关系到冷链保温、绿色建材、可降解包装等各个民生与工业场景,是支撑低碳经济和未来制造的“隐形骨架”。
从最初的服装面料创新起步,到率领团队攻克“超低密物理发泡”技术壁垒,建立起拥有180余项发明专利的高新技术企业,张媛婷走出一条红海厮杀之路。
创业一步一个脚印,张媛婷和先生从服装行业起步。“当时我们搭上电商的快车,还挺顺利。但我们很快就意识到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就不能单纯卖产品,必须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
张媛婷。
将公司每年利润的50%以上投入到研发当中、抵押房子保科研经费、节省开支乘坐绿皮火车……张媛婷顶着巨大的压力,把全部心力倾注在科研和团队身上,凭着一股“非成不可”的信念和韧劲,咬牙坚持了下来。
转机出现在2019年,江苏大毛牛新材料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小米成为早期投资方之一,一款极寒功能服上线众筹,短短9天便突破1000万元销售额。这不仅验证了市场的认可,也为企业日后的资本积累与发展壮大打下了基础。
“新材料是个非常烧钱的领域,我们靠的是不断突破核心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张媛婷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超低密物理发泡”量产技术,公司成为全球仅两家实现量产的企业之一,产品广泛应用于冷链、建筑保温、航空航天等领域,在国际市场具有强大竞争力。
目前,公司累计申请发明专利180余项(授权64项)、国际PCT专利21项、实用新型专利24项,自主研发的“DMN系列材料”,包括柔性高分子保温隔热材料、可降解材料等,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垄断。
随着核心企业逐步投产、科研平台加快建设和产业链逐步完善,湛江新材料领域迎来新机遇。既有天时,也有地利,“带项目回乡”显得水到渠成。
张媛婷(左四)与合作伙伴合照。
去年,张媛婷把家乡湛江作为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站。家乡所具备的绿色能源优势成为吸引大毛牛的重要因素。“湛江的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优势显著,有利于我们实现全链条的‘零碳生产’。”张媛婷补充道。
此外,湛江作为对接东南亚市场的重要门户,其区位优势同样明显。“我们80%的订单来自东南亚,湛江的港口和海关服务,让企业出口更顺畅。”张媛婷说。
60天——这是超低密物理发泡新材料生产线从洽谈到签约落地雷州的“湛江速度”,让张媛婷感受到了这座奋进之城在招商引资上的魄力。
当前,广东大毛牛新材料有限公司的雷州生产基地正处于全面建设阶段,投产后将创建院士协同创新中心、院士联合实验室,成立大毛牛全球科研基金,助推湛江打造绿色、低碳、高科技产业新高地。
当前,雷州基地设备正加紧安装,预计最快下月实现试投产。“订单已经排满,我们有信心把这条赛道继续走下去,把湛江打造成世界级新材料的重要基地。”张媛婷表示。
对于湛江的未来,她充满期待。“湛江近年基础设施和招商政策越来越完善,创业氛围浓厚。更重要的是,湛江政府敢干事,真服务,这是民营企业最需要的。”
眼下,湛江提供最高300万元的领军人才补贴、最高70万元的生活补贴以及就业、购房、项目扶持、创业支持、出行畅游、文旅体验和29项人才卡服务等十项政策“福袋”,全力为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湛江机场高速。资料图片
“现在湛江去广州也比之前方便了,个人非常期待广湛高铁的通车,交通便利了,我们企业招揽人才也更有底气,更有信心。”张媛婷说。
当前,“五龙入湛”高铁路网、国际机场、40万吨级深水航道构筑了湛江陆海空联动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全面融入大湾区“两小时圈”。
科研成果得以快速落地
他说湛江的利好太多了
“我一直在做长期准备。”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车辆工程专业毕业开始,陈宗鑫的职业轨迹始终围绕“装备智能化”这条主线。
进入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后,他先后担任技术员、车间主任。2008年,他完成实施应用于冶金的首个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工程机械机群管理及数据采集系统,成为公司公司最年轻中层干部。
2015年,陈宗鑫开启了创业之路,开始探索非标自动化设备、工业智能化系统集成、自动驾驶、工程机械智能化等多个方向。
陈宗鑫。
“方向难找、融资困难,团队不到30人,核心研发只有3人。”项目初期条件艰苦,仅靠几万元启动资金支撑,但陈宗鑫始终相信,智能化是大势所趋,“无人化、线控液传取代传统操作及车身控制方式”,是一场深层次的技术革命。
“湛江制造”正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智能设备能够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自动化转型。此外,通过引入智能装备,企业能降低人工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高效管理与精准生产,增强行业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2019年,陈宗鑫创办广东锰玛智行科技有限公司,并落地湛江。
早期项目紧扣湛江钢铁对智能设备的需求展开,成功研发了“非视距多机联控系统(NLOScs)”,该系统采用“云-管-端”架构,可实现复杂作业环境下多类型工程车辆的远程控制与联动调度,填补了国内空白。“在机械操控上,之前需要十来个工人操作的环节,现在最少可以缩减到3人,大大节省了用人成本,实现作业本质安全。”陈宗鑫介绍到。
湛江具备“聚焦度高、场景集中”的天然优势。“不像一些大城市分散的需求,湛江在冶金、港口、热电这些工业领域,客户需求集中、反馈快,更容易打磨出成熟产品。”
“技术要扎根在场景里才能成长。”陈宗鑫说,他也曾被邀请参加多个行业展会,但始终坚持“看重的是技术本身的自信,而不是外在的包装。”
陈宗鑫表示,从第一代到如今的第三代产品,团队不断迭代提升,已实现装载机、挖掘机、推土机等重型装备的自动化运行。
选择在湛江落地发展,除了贴近客户需求,更重要的是看中了湛江的政策支持与产业基础。“当时雷州承诺了厂房代建、业务配套、产业基金支持等条件,这对初创企业来说是非常实际的利好。”陈宗鑫说。
湛江生蚝。资料图片
“湛江有着中国海鲜美食之都、对虾之都、金鲳鱼之都等美誉,能让外地人也爱上‘海味国货’!”陈宗鑫满怀感慨地表示,来到湛江后,便被这里的海鲜美食所征服。
近年来湛江,高标准推进大型产业集聚区、临港经济区等重大平台建设,为各路英才提供广阔发展空间。陈宗鑫的创业经历,展现了湛江产业园区在科技创新上的支持力度与蓬勃朝气。
作为园区运营者的王昊璇,则从另一个角度生动诠释了这座城市对企业发展的全方位支持。
王昊璇。
2021年从北京调任湛江后,王昊璇带领团队对园区发展进行了战略性重塑,将重心从传统招商转向科技服务,着力构建服务全市创新创业生态的区域性平台。以海洋经济为突破口,重点围绕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等关键环节,推动园区建立起包含企业孵化、技能培训、电商直播、成果展示、产业对接等功能的完整孵化加速体系。
在王昊璇的主导下,湛江启迪连续两年成功承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湛江赛区赛事,参赛企业数量从2021年的30余家激增至2023年的117家,增幅高居全省首位。园区还积极整合清华大学校友资源,连续两年举办清华校友三创大赛和“海洋牧场”等产业对接活动,有效促进了高校科研成果与本地特色产业的深度融合。
2024年,湛江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逾40亿元,排名粤东西北第一,国家高新区、“粤西数谷”大数据产业园、546家高新技术企业和14家省重点实验室构建起“产学研用”的优良生态。
王昊璇认为,本地中小企业仍面临技术基础薄弱、发展断层等挑战。“企业规模要么过大,要么过小,缺乏中间梯队”,因此加强针对性企业培育和人才引进培养工作仍是当前的重中之重。
湛江雷州湾的中华白海豚。资料图片
像陈宗鑫、王昊璇这样,新锐力量与城市双向奔赴的故事,在湛江还有很多。当创业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湛江,成了“他们的湛江”,也成为了“大家的湛江”。一批批英才用脚步丈量城市的宽度,用智慧拓展产业的高度,用情感加深与湛江的连结。湛江,这座城市也在用包容与温度,欢迎每一个敢梦、敢闯、敢拼的创业者。
丰富的自然资源、辽阔的产业蓝海、扎实的政策红利,如同播撒下的一粒粒种子。在这张“粤西画布”上,“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生根发芽,欢迎更多英才“双向奔赴”开花结果。
南方+记者 陈思亮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除署名外)
“乐业在广东”系列
编者按:
为进一步增强引才聚才质效,今年以来,广东部署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吸纳100万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人才来粤就业创业。在此背景下,记者走访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多地市,采访在我省创业就业的新广东人,看他们为何选择广东,又是如何跨越山海实现梦想,为更多寻梦的人提供值得参考的答案。即日起,南方日报、南方+推出系列报道“乐业在广东”,敬请垂注。
栏目统筹:伍青 何雪峰不错的配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