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然原油配资公司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看清生活真相后依然坚持‘活着’并热爱生活的普通人。”——罗曼·罗兰
《借命而生》这部剧的核心正是源自这句话,故事围绕在大时代中迷茫的小人物,展现了他们在时代浪潮中无可奈何的生活状态,讲述了他们的积极与颓废、贫穷与富贵,重点则放在了这些人物的失败上,描述了失败者的故事。
展开剩余85%这些失败者同样是英雄,特别是那些看透了生活的本质,明白了命运对人的捉弄,也认清了尽管自己努力过,但却无法逆转时代潮流的失败者。他们一生跌跌撞撞,梦想在时光中逝去,尽管努力过、坚持过,可最终依然一无所获。
而这些人,恰恰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大多数人不过是这世界上随处可见的“NPC”,没有显赫一时的成绩,也无法立下赫赫战功。即便平凡度日,对于很多人而言,这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事。
就像《借命而生》中的杜湘东,原本是个高材生,怀揣抱负,理想满怀,然而一生却困在深山里,无妻无子,生活也充满波折。徐文国则是从一名高技术员跌入阶下囚,最终虽浴火重生、衣锦还乡,但一切还是归于空白,抑郁成疾的他被杜湘东救下,终于放下心中的重负。
就如同原著中的那句话:“爷们奋斗过,但最终失败,而他们所为之奋斗的东西,最终会在时间的某个角落重现。”
故事的核心,仍然是以小人物为主,讲述在这个大时代下,人们像车马一样匆匆而过,岁月如白驹,带着每个人前行。对于时代的发展而言,这一切无疑是积极的,但对于当下的许多人来说,却是痛苦的。
有人随着时代的车轮一路向前,无论他是谁,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能一跃成为焦点;但也有些人一不小心掉队,那么无论他们多么有能力,都会如同浮萍一般,被时代的风沙扫到角落,等待着腐朽。正如那句所说,时代的一粒沙落在每个人的肩膀上,就是一座山。
《借命而生》其实是一部年代剧,所以重点不应放在悬疑上,而应注重叙事,通过事物反映情感。这类作品应该像《漫长的季节》那样,有着深度和内涵。很多后来模仿悬疑剧的作品,想要重现《漫长的季节》的辉煌,但都存在着明显的技术差距,创作水平的高低,毫不掩饰。
当《漫长的季节》完结时,很多观众对其评分和口碑表示质疑,认为过誉。然而,当他们看过一大堆外表模仿但灵魂缺失的作品时,才会愈发明白《漫长的季节》那种艺术上的卓越。
拿《借命而生》来讲,改编后的剧集给人的最大感受就是过度的剧情设计,显得有些故弄玄虚,过于强调反转和噱头,最终让剧集失去了原著的核心精神。每个角色的故事都在情节的高潮处戛然而止,因为剧本的结构追求悬疑剧的层层反转,埋线过于复杂,导致了主次不分,人物的铺垫不足以支持剧情的高潮,最终让人感到乏味。
《借命而生》最终成为了一个关于厂长父子携手贪污害命,男主复仇成功的故事,尽管中间夹杂了两段迷离的爱情线,但整体依然显得如同爽文玛丽苏剧集。在有限的剧集时间里,非得强行加入一些悲情戏码,试图拔高整个剧集的层次,然而结果却变成了四不像。
同样的情况也可以在电影《误杀》系列中看到,导演陈思成为了反转而反转,为了追求观众的感官刺激而过度加工,最终虽赢得票房,却失去了口碑。对于一部13集的电视剧来说,这种做法显得更为失败,因为逻辑漏洞容易被发现,套路感过重,难以平衡热度和口碑。
如今的悬疑剧正在向更深层次进化,过去靠猎奇和犯罪案件吸引观众的时代已经过去。现今,观众希望看到的是有深度、有逻辑、有内涵的故事,而不是单纯的眼球刺激。自从《隐秘的角落》到《沉默的真相》,再到《漫长的季节》脱颖而出,越来越多的内涵丰富的作品通过剖析复杂的人性和细腻的环境展现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借命而生》与《漫长的季节》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的过度复杂化,反而削弱了作品的核心和真实感。就算它想要表现时代的悲剧和恶劣环境,但强行加入过多的细节和复杂的设计,反而让人失去代入感和共情力,最终让作品的深度和内涵大打折扣。
相较而言,《沙尘暴》这部剧相对较好,它没有过多复杂的情节设计,角色的交代也较为清晰,铺垫到高潮的过程相对合理。尽管有些地方仍显得刻意和狗血,但与其他作品相比,它的完成度还是较高。
《借命而生》最终的结局让人有些失望,尽管刚开始期待满满,但看完之后依然觉得与《漫长的季节》差距甚远。希望未来的创作者们能够更加用心打磨作品,避免为了流量和噱头刻意迎合观众,毕竟这种方式最后往往会适得其反,既没有赢得口碑,也没有获得热度。
发布于:山东省